水耕 ( Hydroponics ),又稱水培,又稱無土栽培。顧名思義,就是指不用泥土,而使用水作為媒介的耕種方式。
沒有泥土,又有什麼好處呢?其實水耕的好處還是相當多的。首先就是用水量大減,喂,等一等,水耕明明是用水,怎麼用水量還比用泥少呢?因為水耕裡面用的水都是循環一直用的 ( 很可能由定植到收成,用的還是同樣的水 ),而灌溉在泥土裡面的水,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植物吸收,而大部分是自然流走的。同樣道理的,自然流失的除了水份,當然也有養份,所以水耕整體上是可以使用較少的肥料的。水和肥料都用少了,自然就是比較環保喇,對環境的污染亦是比較少。
筆者自己就覺得水耕是比泥耕「乾淨」很多的,最適合在自己家裡實行。用花盆的話,每次定植、收成,換盆、換泥,也總是搞得一團糟的,次次都係墊舊報紙呀、吸塵呀什麼的。用水耕的話就「乾淨」很多了。另一方面的「乾淨」,是指很多和泥土相關的東西都不會出現。在泥裡生存的害蟲不會出現,在泥土繁殖的害蟲也不會出現,通過泥土傳播的疾病亦不會出現,光是聽來就夠令人感動的了。
水耕,最簡單的型式就是把黃金葛直接插在水杯裡種植,只要定時補回蒸發掉的水份,它就能生長得很好了,既不特別需要日照,也不特別需要施肥。
水耕黃金葛 |
以上最簡單的水耕方式,一般稱作 static solution culture。但水耕當然不只是這麼簡單,其實經過多方實踐和嘗試,水耕其實已經發展出很多不同的方式。
把 static solution culture 加大規模,再加入汽泵以增加水中的氧氣含量,就叫做 deep water culture ( DWC )。不過其實用很淺的水 ( 十幾厘米深 ) 也已經可以成功 DWC 的了,所以亦有些人會把 DWC 叫作 direct water culture。DWC 一般就是用一個大水箱或者大水桶做為水庫,再把植物固定在箱蓋,水庫加入水耕專用的營養液,然後再加一氣泵。氣泵就跟一般養魚的氣泵沒有分別,魚街三四十蚊就有交易的了 ( 當然,你想 DIY 的話也別忘了買氣喉和氣石,兩者都是十分平宜的 )。要在營養液打氣,是因為根部生長是需要氧氣的,如果根部因為氧氣不足而生長緩慢,當然整株植物的生長也會受到影響。DWC 是構造簡單,非常低成本的水耕方法。DWC 也特別適合規模非常小的運作。
![]() |
Deep Water Culture |
使用和 DWC 非常相似的設備,但不用汽泵,改用水泵由根的頂部注水的方式,就叫做 bubbleponics。Bubbleponics 算是 DWC 的一種變化,也被稱為 top-feed deep water culture。Bubbleponics 是直接把營養液輸送到根部,想比起傳統 DWC,它在植物的根系未發達時會更有利。而水流由根系流回水庫的時候,就能夠由空氣溶解足夠的氧氣,所以是不需要額外加氣泵的。Bubbleponics 使用的水泵,其實就是一般養魚的潛水泵,是整個放入水庫中使用的。潛水泵其實也十分平,在魚街也同樣是數十元就有交易的了,倒反而是那些大喉轉細喉之類的配件很不好找。就實際家居使用而言,bubbleponics 的一大好處是非常寧靜 ( 養魚用的潛水泵是幾乎完全無聲的,但再安靜的氣泵也總是有點聲音的 )。
![]() |
Bubbleponics |
如果想要再加大生產規模,很多朋友就會轉到 continuous-flow solution culture。Continuous-flow solution culture 一樣會有一個水庫來儲存營養液,再由水泵把營養液在系統中循環輸送。它的管道一般都是不儲存營養液的,所以當水泵停止運作的時候,所有營養液就會流回水庫裡。Continuous-flow solution culture 比起 DWC 可以節省相當多的水量,小小的一個水庫就可以為大量植株提供足夠的營養液了。最小型的 continuous-flow 系統是下圖這種管道式的,最底下有一個水箱,潛水泵把水泵到最頂,然後順流而下經過所有植株的根部,再回流到水庫之中。當然,Continuous-flow solution culture 系統也可以建造到一整個溫室般大的。
![]() |
Continuous-flow solution culture |
有一種水耕的方式,是把營養液氣霧化,再噴到根上的,這一種方法叫做 aeroponics。Aeroponics 最特別之處,是可以完全不使用任何介質來耕種,就像種空氣草一樣。不過,由於 Aeroponics 依舊是依賴水來把營養傳送給植物,也同樣有水庫,所以大部分還是認為 aeroponics 是 hydroponics 的一種。Aeroponics 的做法由於根部並不是浸入水中,所以也就沒有水裡含氧量不足的問題了。
![]() |
Aeroponics |
另外一種解決水中含氧量不足的水耕方法叫做 ebb & flow ( 也叫 ebb & flood ),它是模仿大自然的潮汐漲退而來。由於植珠會一直處於有水和沒水的循環,所以亦有人會稱它為 flood & drain。Ebb & flow 在 drain 的期間,根部便能夠呼吸到空氣中的氧氣,就像泥土中的根一樣。Ebb & flow 一樣會有一個大水庫,在 drain 的時候,所有營養液就會由水泵抽到水庫內。在 flood 的時候,營養液就會送回植珠的根部。
Ebb & flow 一般都是要連接定時開關來使用的,系統會定時泵水給植物,也會定時泵水回到水庫。因為系統只在泵水的那段時間才啟動水泵,相比起 continuous flow 長開水泵是相當省電的。不過 ebb & flow 的系統是比 continuous flow 複雜得多的。
Ebb & flow 一般都是要連接定時開關來使用的,系統會定時泵水給植物,也會定時泵水回到水庫。因為系統只在泵水的那段時間才啟動水泵,相比起 continuous flow 長開水泵是相當省電的。不過 ebb & flow 的系統是比 continuous flow 複雜得多的。
![]() |
Ebb & Flow |
近年,另一種又養魚又種菜的共生耕種方法亦漸漸流行,叫 aquaponics。在 Aquaponics 的系統中,耕者只需要餵食物給魚,植物的養份完全由魚的排泄物提供。而植物就為魚吸收了水中的有害物質,令系統不需要像魚缸般常常換水。但因為其中牽涉到魚排泄物分解的相當複雜的過程 ( 植物是不能直接吸收魚的排泄物的 ),所以很難精確地控制好魚和菜的比例。
![]() |
Aquaponics |
大家可以見到,水耕的方式是非常的多樣化的。當然實際上亦不只上面幾種,上面的亦只是比較常見的方法吧。不同的水耕方法亦有相當類似的地方,例如筆者就覺得 bubbleponics 就和 continuous-flow 根本就是同一樣東西。而 continuous-flow 的管道系統,如果加個時間制,把水泵設定為一段時間開,和一段時間關,這不就是一種 ebb & flow 麼?所以筆者本身其實也不太計較什麼方法跟什麼方法的,只要種出來的菜能吃就好。
不同水耕方法的使用者之間的爭論亦從來沒有停止過,不過筆者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,我還沒有聽說過一種水耕方法是一定失敗的。事實是即使今時今日,各種水耕方法仍然都有人在進行,依舊都有人在成功。所以如果你嘗試了一種水耕方法失敗的話,別急急就轉去另一種方法,你可以先嘗試換另一種蔬菜,換另一種營養液,換另一種天氣,甚至於換另一種心情吧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